今日话题继续分享路国春老师的课堂观察,路老师烟台栖霞中学地理教师,热爱生活、勤于钻研、参与各类教辅书籍的编写,他的课堂观察细致入微,值得我们借鉴。小巍老师不多说了请看下文。 2号老师用天气预报视频导入,然后问学生,获取了哪些地理信息?学生来回答。用视频导入是常见的创建情境的方法,但是否应在学生看视频前,提出引导问题?我想,提出引导问题的好处,或许是学生带着问题看更有针对性,但老师或许考虑,提出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吧,总之各有利弊。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自学教材的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部分,问学生获取了哪些知识。看得出来,2号老师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小,是否需要有问题引导?第三个环节是通过读气温曲线图,完成表格,比较北半球陆地和海洋的最高月、最低月气温,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在气温曲线上如何表示。然后是归纳方法,演练运用,早穿皮袄午纱说明了什么,烟台最高气温出现在几月。第四个环节是认识等温线,用等高线类比。气温影响植物,出示日本樱花开花等值线图,猜想为什么不在同一地方开放。这个问题感觉有点难,如果放在练习中,或许效果更好。第五个环节是引导学生读图观察气温分布规律。首先运用世界气温分布图,根据导学案的问题,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完成任务,归纳气温受纬度影响的变化,回扣樱花开放问题。然后观察为什么山上积雪,山下草木茂盛,百花盛开,总结归纳气温的垂直变化。让学生计算,并说过计算步骤。最后让学生猜想,为什么人们喜欢去烟台旅游,用视频模拟实验,说明气温受海陆位置的影响。“为什么人们喜欢去烟台旅游”这个问题属于比较典型的问题模糊,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会不知道从哪儿回答。如果改为问“为什么烟台夏季避暑游火爆”,问题的指向性就更明确了。总的来说,2号参赛老师在培养读图能力、自主归纳方面,在学以致用、运用小组合作,激发合作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做的都比较好,重视学生展示。 3号参赛老师用不同季节的服装导入,这个情境比较有生活化。要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了解气温的观测。强调了温度计的放置要求,观测要求。然后,根据栖霞观测结果,说明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概括出“午热晨凉”、“冬寒夏暑”,把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生活化了。第三环节是气温曲线观察,气温最高值多少,出现的时间,最高和最低的差,等等,问题引导十分明确。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不是12:00,3号老师选择用微视频突破难点。第四环节是读气温年变化,学以致用,读最高月平均气温等问题。3号参赛老师十分注意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总结出南、北半球的海陆气温变化。但判断海陆学生明显有困难,另外,学生回答可以让多个学生回答,尽可能不要反复让同一个学生回答,以面向全体。第五环节是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方法是先看视频,再概括方法,一横月,二纵温,三描点,四连线,五写名,并练习教材上的图。学习气温分布方面,与2号老师内容基本相似,但列表比较了高、低纬度斜射、直射获得热量的差异。总的来说,3号老师用了直观的方法突破影响气温的因素,特别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气温曲线、等温线图,运用计算得出影响气温的因素,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 获取更多资源北京中科白癜风专治白癜风白殿疯的图片是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