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栖霞市苏家店镇集后村,有一种独特的传统舞蹈名曰“鹌子斗鳖”,在当地久负盛名。每逢岁末年初,胶东农村的秧歌会上,这一节目也最为“叫座”。如今,在栖霞牟氏庄园民俗表演中,也有了“鹌子斗鳖”的身影。更为可喜的是,到年,栖霞将建立16支表演队伍,将这一传统舞蹈传承发扬。 农闲时,村民们都盼着有节目“消遣”。这不,在集后村村中央的广场上,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人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随着时急时缓的锣鼓,场地中央一只硕大的乌龟正与一只高大的仙鹤来来往往,争斗不休,滑稽的表演不时赢得阵阵掌声,一阵阵笑声从人群中传来,在小山村上空飘荡。 你看那仙鹤披着一身黑色的羽毛,三米多长的身子,显得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一对巨大的翅膀,随着身子的跳跃和扭动而上下扇动,振翅欲飞。只见它仰起头来,东瞧瞧,西望望,那长长的脖子擎着一张长长的尖嘴巴,还有一双机灵的大眼睛,看起来高大威猛,很有些大将军的风度。那只鳖看起来却有些蹩脚,总蜷缩着的身体舒展不开,慢慢腾腾,猥猥琐琐,再加上身上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看起来像个小丑。“鹌子”是当地人对仙鹤的俗称,仙鹤与鳖,一个是天上飞的,一个是陆地上和水里跑的,这两个争斗,自然是一番好戏。鹌子和鳖都是由人来装扮的。其中,鹌子相对好扮,但扮演者需要身材高大。鳖扮起来有点难度,首先身材不能太高,要灵活,要有毅力,因为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必须蜷着腿来回移动。可见,一般的人披着那一身行头,动几下就没了力气,而整个表演下来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没有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由于“鹌子斗鳖”的表演形式比较灵活,演员也不固定,这就使得村里的几个“老戏包”,谁得空便谁演,怎么丑怎么演,怎么热闹怎么演。那如何来演呢?原来,鹌子靠胸前的四方小口观察对方的行动,鳖则是通过脖子处的缝隙观察外面的动向。“鹌子斗鳖”的步法主要是模仿鹌子和鳖的步法特点,通过调、逗、诱、惑、嬉、闹等方式,产生喜剧效果。 鹌子斗鳖的传说相传,有一个皇帝生活非常不检点,经常到民间“微服私访”,看到一些年轻美貌的女子便想纳为妃子,百姓敢怒不敢言。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人们便编了“鹌子斗鳖”的戏,讽刺和影射这位为所欲为的皇帝。他们用鹌子代表女性,而鳖则直指那霸道的皇帝。最后,鹌子靠自己的机智灵活终于战胜了霸道的鳖。据传,目前所知最早把这一舞蹈形式搬上舞台的,是一个叫范祥生的人。因为他生于年,去世时已年近九旬,这样算来,“鹌子斗鳖”也有百年历史了。其实,鹌子和鳖在中国民间都是吉祥的动物,都代表长寿。在新春之时亮相,除了热闹和娱乐,更重要是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希冀与渴望。 鹌子和鳖的这一身行头材料看上去十分简单,只是用竹条和细铁丝扎成了一个框架,然后在外面覆上一层布。鳖身上画着墨绿色条纹,由于鳖生活在水里,在巨大的鳖盖四周围上一圈蓝色的布,人在其中看不到身子和脚。鳖的脖子实际上是一根弹簧,外面裹着一层布,鳖头的伸缩由表演者的手控制,活动自如。扮演鹌子的人身子不用蜷着,可是背着那二三十斤重的行头,又要跑又要跳,也非常不容易。“鹌子斗鳖”能相传至今,也多亏了集后村的代代传承。 如今,集后村的戏班子非常有名。每年腊月,全村人便开始排戏,从正月初二挨个村演出,一直能演到二月二,彻底地将这支民间艺术传承下来。 来源:烟台日报 赞赏 长按北京关于治疗白癜风医院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