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12-16《烟台日报》07版 大小新闻客户端12月16日讯(通讯员胡国锋蒋言芳柏磊张丙翠)栖霞苹果,香飘寰宇。11月18日,烟台籍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吃栖霞苹果的视频流出,瞬间“霸屏”,让早已名扬天下的栖霞苹果更“红”了。 作为烟台苹果的核心产区,栖霞苹果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和创新探索,目前栽培面积多万亩,总产量多万吨,品牌价值66.31亿元,苹果种植面积、总产量,果品质量、产业层次均居国内领先地位。栖霞市先后荣获“中国苹果之都”“世界苹果之城”“全国果菜产业十大国际知名地标品牌”等20多项荣誉称号。 喝着泉水长大,栖霞苹果名满天下 日前,第11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公布,栖霞市唐家泊镇肖家夼村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苹果示范村。 肖家夼村的苹果是栖霞苹果的典型代表。栖霞地处北纬37°苹果黄金种植带,是烟台苹果的核心区和主产地,环渤海湾苹果的优势主产区,全年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秋季昼夜温差大,发展苹果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烟台生态功能涵养区、永续水源地,栖霞生态环境优良,水质甘甜纯净、无污染,且境内群山起伏,丘陵连绵,山丘泊相间,“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地貌使得果园光照条件好,小气候优越。独特的水土条件、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了栖霞苹果“秀外慧中、质脆皮薄、酸甜适口、弥久愈香”的独特品质。 科技要素聚集,苹果产业技术全国领跑 10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栖霞苹果产业研究院揭牌,成为栖霞引进建设的首个“国字号”科研机构。 栖霞市苹果产业始终引领行业方向,近年来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引导科技要素向苹果产业聚集,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在全国率先建成束怀瑞院士工作站、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栖霞苹果试验站、青岛农业大学“三院一基地一中心”,实施各类科技合作项目80余项,合作实施国家、省级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创新工程项目10余项,引进培育维纳斯黄金、烟富优系等56个苹果新优品种品系。 一二三产融合,“小苹果”构建大体系 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全国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栖霞市注重发挥矩阵效应,引进束怀瑞院士、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丛佩华等高层次人才30余人,全力打造苹果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 小苹果串起完整产业链条。在栖霞,苹果种植面积万亩,拥有果品冷风库、气调库多座,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果品深加工企业21家,年加工能力60万吨以上,拥有果品商品化处理流水线条,天猫栖霞苹果旗舰店等网络店铺多家。 以“绿色、环保、低碳、持续”为发展目标,利用废弃苹果枝条,实行生物质发热供电,制作零甲醛生态板材、智能定制全屋高档家具,发酵高端有机肥,推广应用沼渣沼液,实现了果业经济循环发展。 如今,栖霞市正大力发展“苹果+”新业态,创建省级旅游强乡镇、示范点、精品采摘园、开心农场、星级农家乐60余处,逐渐构建出以苹果产业为核心、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多元化、复合型现代农业体系,推动了苹果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 苹果产业是栖霞的富民产业。栖霞市把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同时,栖霞市在规划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中,还大力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美丽乡村,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科学规划引领,谋求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栖霞市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征求“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等各层面的意见,按照城郊村、山区村、平原村三个类型,因村制宜、因地制宜,一村一张图、一村一特色,决不搞一刀切,杜绝百村一面、千篇一律,力求最大程度发掘乡村优势,保持历史风貌,传承优秀文化。 同时统筹协调产业发展、空间布局、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内容,把村庄改造整治与特色产业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追求可持续发展。 目前,栖霞市制定了“1+5”+“1+10”+“1+2”规划实施体系。“1+5”就是以乡村振兴三年规划为主体,配套五大振兴三年行动方案;“1+10”就是以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为主体,配套村容村貌、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环卫一体化等10个项目方案;“1+2”就是年所有创建村每个村一张施工图,配套1张项目清单和1张责任清单。三个体系叠加,形成栖霞市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指导推进体系,为未来三年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行动指南。 基础设施先行,打好乡村振兴“底子” 为确保规划落地,栖霞市按照规划实施体系,坚持分布实施、集中连片原则,每年确定一批村庄集中连片实施,变分散式、碎片化的打造为集中式、系统化的提升,把单打独式的建设变成成方连片的整体改造。年至少完成40%的村庄,年不低于70%,年基本完成。 为补齐农村发展的短板,栖霞市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三年时间里,将新建、改造乡村道路公里、县级公路公里,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农村公路“户户通”和农村改厕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其中,“四好农村路”将按所有通村路宽度不低于6米的标准新建、改造。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工程将采取大村单建、小村联建、集中拉运、纳站处理四种模式,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共涉及个村庄,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对地势较为平坦的村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采取接入管网模式统一供水,对相对偏僻、山高坡陡的村庄,则单独建设供水工程,实行单村点供。 因村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栖霞市把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与美丽乡村分类推进工作有机结合,重点突出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文化,按照城郊村、山区村、平原村三个类型,因村制宜、因地制宜,一村一张图、一村一特色,集中开展“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经济”四大工程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开展既特色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凸显胶东特色。 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等措施,优化美化村庄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农宅房前屋后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责任编辑:赵巍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xiazx.com/xxsxc/113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