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建筑物,它通常用来表彰有特殊功绩或品行的人,如显宦、孝子、节妇等等。 由于一般遵循“原籍建造”(在被表彰人的原籍地建造)的规则,牌坊不但能在城里见到(过去很多县城都是牌坊林立),在乡村亦有存在。而根据《栖霞县志》的记载,当地的“桃村”(现为桃村镇驻地)就曾有一座的“封赠牌坊”,是为一对孙姓父子所建立。 桃村系由孙姓建立并聚居的村庄,根据族谱记载,当地孙姓原籍在姑苏(苏州)闾门外的桃花坞,明成化十四年(年),桃村孙姓始祖孙表,携带妻子儿女,从姑苏城外的桃花坞,迁徙到了栖霞牙山东南方向的一片河谷地带定居。而为纪念“桃花坞”的故土,便将这里取名“桃村”。 此后一百多年间,孙姓在当地站稳脚跟,并逐渐向书香门第过渡。到了万历年间,孙瑾、孙以约父子先后成为贡生。上面提到的那座牌坊,就与这父子俩有关。对此,清康熙版《栖霞县志》明确记载道:“封赠坊,在桃村集,为诰赠知县孙瑾暨子知县以约立。” 贡生虽然具有做官的资格,但并非所有的贡生都有此机会。而孙瑾本人即未入仕,他的头衔乃是因为儿子做官后得到的封赠。也就是说,桃村的这座牌坊之所以能够建起,主要在于孙以约的宦绩。 根据《栖霞县志》的记载,孙以约是万历末年的贡生,并且得到了做官的机会。起初,他在北直的遵化县担任县丞,后来升任山西平阳府汾西县的知县。据说他居官廉明仁恕,并且做了不少实事(据《汾西县志》,汾西县的县衙在明末一度被火烧毁,后来就是孙以约在任期间主持重建),很有口碑。 孙以约担任知县的具体年份,暂时没有详细记录。但从《汾西县志》的记载来推断,他大约是在天启末至崇祯初这段时间在任。以此作为参考,栖霞桃村的那座封赠牌坊,很有可能也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 与很多古迹相似,桃村的这座封赠牌坊也并没有保存下来。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县志亦无详细描述。值得一提的是,栖霞不少明代建造的牌坊到了清代中后期时便已逐渐失修,在乾隆版和光绪版的《栖霞县志》当中,笔者均未找到这座牌坊的记录。其情形多半也是相仿吧。说不定当地老人能知道一些相应传闻,如有朋友了解详细情况,也欢迎留言补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xiazx.com/xxsrk/1186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