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稀为贵,是商品买卖中的一个基本规律。这段时间如果经常到栖霞农村大集逛一逛的话,你或许就会发现,集上的一种“商品”已经体现出这种规律,这种“商品”就是篓子。 提到篓子,有过胶东农村生活经历的朋友都不会陌生。在几十年前,篓子不单单是一种“农具”,还相当于胶东农村人的“行李箱”。老辈人出门走亲戚,大多是拐着篓子步行,篓子里最常见的就是放上两个大饽饽,上面再盖上一层包袱。 随着时代的发展,篓子作为“行李箱”的功能早已淡化,但在“农具”方面却丝毫没有衰退的迹象,很多胶东农村家庭,仍然留有至少一个篓子,作为下地干活的辅助工具。 篓子之所以在胶东农村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得益于一种水果的兴起。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樱桃在胶东半岛实现大规模种植,成为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相比于苹果,大樱桃的个头比较小,且不抗压,因此不能用盛苹果的大筐,而不大不小的篓子,则是比较理想的大樱桃容器。 一个大的篓子通常可以盛50斤大樱桃,对于家里樱桃树比较多的人来说,到了盛果期,少说也要准备七八个篓子,一起装在三轮车上,送到樱桃市场。用的次数多了,篓子难免有破损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开春时间的胶东农村大集,篓子通常都是樱桃种植户们的抢手货。 篓子的市场需求居高不下,但供应量却并见得涨多少,甚至可能还有些下降。胶东农村的篓子,基本都是就地取材(山上的桑条、“小孩拳头”条等),靠手工编织而成,听农村老人讲,退回三十年以前,篓子在集上根本卖不动,就算买也很便宜,因为家家户户的“劳力”几乎都会编,根本不需要买。而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大多已步入晚年,即便还能动手,产量也不可与当年相比。物以稀为贵,前几天在栖霞占疃见到卖篓子的摊位,一个中等大小的篓子,卖到70块钱。 那位摆摊的老大叔已经70多岁,他说自己是用桑条编篓子,现在通常一上午才能编一个,这样算起来,70块实际上也就是挣了一上午的功夫钱而已。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xiazx.com/xxsly/125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