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在栖霞的村庄当中,亭口镇的“凤山村”是我们探访相对较晚的一个。

之所以如此,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凤山村虽然临近大道(古蛇线亭口-唐家泊段),但两者之间有一座大水库阻隔(田家水库),从路口到村里还要多走一段距离;其二,这个村庄的名称不算特殊(以凤或者凰命名的村庄在栖霞有很多),姓氏结构也比较常规(王、孙两姓居多),笔者此前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话题点。

当然了,严格来讲,距离并不是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后者。因此,当笔者前几天获知一条有关凤山村的信息之后,马上也就有了此次的探访之行。

这条信息是笔者在查阅《栖霞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时所看到的,字数并不多。书中这样写道:“(解放战争时期)在大参军运动中,栖东县制作了12块‘一门双英’“一门三英”光荣匾,送给一家有两名或三名参军的军烈属家庭。凤山村孙泮祥家获得‘一门三英’荣誉匾。”

“孙泮祥家里具体是什么情况?背后有什么红色故事?”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解开这两个疑惑。

此前笔者虽然没有去过凤山村,但对它的地理位置也算熟悉。在进村之前,我们先在水库对面(东侧)的高坡上稍作停留,而那里也是欣赏凤山村风光的好位置。由此眺望,近有绿水,远有青山,凤山村的红瓦白墙点缀其间,宛如一幅画卷。

进村半途,我们遇到了位老大叔。一打听,他正好姓孙,名中也带个“泮”字,原来这是凤山村孙氏的通用辈分了。

“孙泮祥”之名,老大叔有所耳闻,但并不了解其具体事迹。他建议我们到村中孙姓聚居区域打听——凤山村以村中广场为界,孙姓大体聚居于北,而王姓大体分布于南。在北边的一条街巷,我们又看到若干在外乘凉的老人,于是便上前请教。

这些老人多为建国前出生(最大一位已经过了九旬),对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历史有较深见闻。因此,提到“孙泮祥”,他们均肯定地回复说:“确有其人其事。”

听他们介绍,凤山村原名赵家沟(据《栖霞市地名图集》,清康熙年间赵姓徙此建村,现故名,现村里并无赵姓),上世纪八十年代因重名(唐家泊镇也有一个赵家沟村)而改为凤山(以山命名)。在大参军时期,赵家沟村基础较好,除了孙泮祥家里之外,还有很多青年都踊跃报名。

由于年代相对久远,加之孙泮祥并无直系后人(比较近的亲属为侄子辈)在村居住,当时他家里参军的“三英”具体是哪三位?老人们也说不上来,只是隐约提供了这样一条参考信息:孙泮祥后来在外定居,可能是退伍转业的缘故。以此推测,孙泮祥本人应该就是参军的“三英”之一,其他两人或许是他的兄弟吧。

此次探访,书中的疑惑虽然没有完全解开,但也是收获不少。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之外,还得知一些姓氏知识。据老人们介绍,凤山村孙姓系清代从栖霞城郊的王格庄村迁来。而王格庄正是奥运冠军孙一文的家乡。以此来看,王格庄孙氏家族不仅有名人,而且丁口也挺多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xiazx.com/xxsly/110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