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东北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风景区,叫栖霞山风景区。栖霞山风景区旁边,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镇,叫栖霞镇。栖霞镇上,有一条非常有名的老街,叫栖霞街。 小时候,我家就住在老栖霞街上,住在老栖霞街上的一个大院子里。 那时候,在老栖霞街上,有一所学校叫栖霞中学。栖霞中学是我的母校,是我这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母校,是我这一辈子魂牵梦绕的母校,是我这一辈子终身眷恋的母校。 年9月到年1月,我在栖霞中学读了一年多的书,69届,初中。 那时候,栖霞中学在南京东北郊的老栖霞街上,在老栖霞街的主干道上。 当时,学校周围的环境。 正大门朝西,正对面是栖霞区法院。法院旁边,住了一户姓谢的人家。谢家有一个儿子,叫谢兆华,和我是老栖霞中学的同学,同级不同班。 大门一侧,往北,是栖霞中学的西围墙,很长,步行要走三四分钟。围墙有两米多高,上面盖了小瓦。围墙墙面上抹了石灰,雪白雪白的石灰。墙面上,有的地方刷了革命标语,有的地方工工整整地抄写了几条毛主席语录,有的地方还画了一些符合时代潮流的宣传画,非常艳丽。 围墙外面,有一条窄窄的人行道,石头铺就,仅够三个人并排走。 正大门斜对面,是栖霞一中心小学,也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读了三年幼儿园,六年小学。 小学往北,是当时的栖霞区区政府。区政府斜对面,有一条长方形块石铺成的大马路,东西向,可以并排走两辆大卡车,通往栖霞山风景区。路两边,各种了一排法国梧桐。夏天,走在路上,晒不到太阳,阴凉。路南面,是栖霞中学的北围墙。路北面,是栖霞区文化馆。 栖霞中学正大门的的南侧,斜对面是一家照相馆,老板姓王。王老板家里有一个女儿,叫王礼丽,是我栖霞中学的同学,同级不同班。栖霞中学正大门一侧,往南,住了几户人家。从北往南数,第一家姓徐,徐家有一个儿子的小名叫狗宝子,是我的发小。第二家姓唐,唐家有两个儿子和我的岁数差不多大,小时候我们在一起玩过。第三家是个老虎灶,夫妻店,卖开水。再往南,就是大马路了。 栖霞中学的南边,有一条大马路,大马路对面,住了几十户人家。 栖霞中学的北边,有一条石块铺就的大马路,东西向,沿着这条大马路,往东走不远,就是著名的栖霞山风景区了。 北围墙里面,紧靠着围墙, 栖霞中学的东边,围墙外,是栖霞山,栖霞中学依偎在栖霞山的山脚下。深秋,栖霞山的枫叶红了,栖霞中学也披上了淡淡的红,仿佛一个羞涩的姑娘,坐在栖霞山这个可爱的老爷爷的脚旁,听着老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当时,学校的校园。 从正大门进去,南边,是学校的传达室,二十几个平方,里面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值班。 走进正大门,迎面是一条林荫路,东西向,贯穿整个校园。路两边各种了一排树,很高,笔直。路不太宽,仅够一辆卡车走。路两边有人行道。路的南边,是一堵很高很高的墙,不长,青砖,扁砖到顶。 墙的南边,是学校的花房,里面养了许多花。花房东边有一个池塘,里面种了莲,养了鱼。 路的北边,有一个小花园。花园里种了玫瑰花,种了鸡冠花,种了指甲花,种了木槿,种了冬青,种了草。花园里,有几条青砖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颇有一点诗意。花园的北边,是一排青砖小瓦的平房,十几间,坐北朝南,有廊檐,廊檐上有几根圆圆的木柱子,是老师的办公室。 老师办公室后面,是学校的体育场。体育场很大很大,场上,有足球场,有篮球场,有跑道,有沙坑,有单双杠。体育场的地面上,种了巴根草。上学的时候,我们在这个体育场上上过体育课,开过运动会。下课了,体育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到处都是青春的身影。 体育场西边,是学校的西围墙。体育场北边,是学校的北围墙。体育场东边,是一条南北向的大路,贯穿整个校园。 大路东边,是大礼堂,很大很大,能容纳千把人。大礼堂很高,有现在的六层楼房高。大礼堂里面有一个主席台,上面可以演戏。平时,学校里面开大会,主席台上面坐满了领导。 大礼堂南边是大操场,地上种了巴根草。我在学校读书时,学校组织我们在大操场上做过操,军过训。大操场东边有一个主席台,坐东朝西。学校开大会时,主席台二面,插了红旗,摆了鲜花,主席台两侧,装了两个高音喇叭,主席台上,坐了很多领导。 大操场东边,是一条路,大路,贯穿整个校园。 大路东边有几排教室。从北往南数,第一排是一连,第二排是二连,第三排是三连,第四排是五连,第五排是老师办公室。老师办公室东边,是阅览室和图书馆。 那时候,为了备战,学校还组织我们在校园后面的山坡上挖过防空洞。 当时,学校班级的名称全部按照部队编制命名。年级叫连,班级叫排,学校叫团。当时,初中,一连是69届,二连是70届,三连是71届,五连是高中。我当时读书的班级叫一连三排。 图书馆再往东,是教职员工的宿舍区,有好多房子,住了很多小家庭。教职工宿舍南边有一个公园。公园里有假山,有一个湖。湖里种了荷花,养了很多鱼。湖中间有一个小亭子,有一条曲廊连着湖岸。湖的南边是学校的围墙。围墙外是一条大马路。 当时,学校的领导和老师。 我在栖霞中学读书时,栖霞中学是栖霞区最好的中学,学校的老师都是大学毕业生,水平很高。有许多老教师是民国时期中央大学毕业的。年轻老师,大部分是名牌大学毕业生。我能够想起来的老教师有:姚庭驹,郝孚惠,汪彩云,王曼洛,乔选,诸天颐,庄茂生……我能够想起来的年轻教师有:吴瑞红,罗生,王占玉,刘祥宁,李元珠,陈定军,袁列斌,姜增敏,何青…… 当时,学校实行军管,学校的领导,全是部队上派来的。平时,在学校里,这些领导,都穿着军装,威严,帅气。后来,上面说,工人阶级要占领上层建筑,于是,又来了工宣队。工宣队的每一个队员,都是精心挑选的,觉悟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给文质彬彬的校园带来了战斗气氛。 我的同学。 年9月,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了。呼啦一下,66、67、68三届小学毕业生一起涌进了栖霞中学的校园,校园又开始热闹了起来。 那时候,我也涌进了校园,成了一名初中生。我们班是69届,当时的班级叫一连三排。班级有四十几名同学,有栖霞街的,有栖霞街附近的农村的,有江南水泥厂的。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吴瑞红老师,一名很年轻很漂亮很阳光的女老师。 复课闹革命涌进学校的三届小学毕业生,后来,被人们叫做新三届,以此和名气很响的老三届区别开。这些人,后来没有上山下乡,都分配了工作。 那些年,在学校里,我们这些新三届的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学政治,搞斗批改,文化课上的少,没有学到多少应该按部就班学的书本知识。后来,走上社会了,在工作中,有许多人吃了亏。在新三届的学生里,也有人,走上社会后,不甘落后,不断努力学习,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有一些人,后来,也有了成就。 当时,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关系处得很好。 很多年以后,我们那一届初中四个班的同学,在栖霞寺搞了一次同学大聚会。当时,来了一百多名同学,还请来了几位老师。中午,在栖霞寺门口的红景饭店吃了饭。吃饭之前,我还即兴写了一首诗,在同学们面前显了一次摆,朗诵了。 从那次年级同学大聚会以后,我们班的同学还多次进行了班级同学聚会。多少年了,现在,大家都老了,同学们之间还互相牵挂着。这份情,浓浓的,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岁月。 学校的历史。 栖霞中学的前身是国立栖霞乡村师范。年,由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黄质夫创建。创建时,学校叫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分校。年,更名为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年,更名为栖霞师范学校。年,改为普通完全中学,正式定名为南京市栖霞中学。年,被评为南京市重点中学。年,定为“南京市二星级高中”。年,和烷基苯厂中学合并,一校两址,仍然叫栖霞中学。年8月,学校搬迁到尧化门,成为独立高中。年,学校晋升为江苏省三星级普通高中。年,学校晋升为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 据网上资料介绍,目前,栖霞中学占地面积为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在校生有31个班,教师有一百四十几人。 栖霞中学是我的母校,同时也是我爸爸、我大娘娘、我小娘娘、我二弟共同的母校。对于栖霞中学,我有一种用文字无法描述出来的感情,很深很深,已经烙在了我的心里。 现在,我当时读书的栖霞中学已经拆了。原来的校址被政府征了去,说是要建与佛教有关的建筑。 今年清明,我去栖霞上祖坟,顺便去看了一下老栖霞中学。在原来老栖霞中学南边的围墙边,现在,开了一家很不错的饭店,我家弟兄三人和二弟媳妇一起,在饭店里吃了一顿饭。吃饭的时候,放眼望去,老栖霞中学的影子也看不到了。 呜呼!时光如水,洗净陈迹,斗转星移,人非物亦非了。 (本文所使用的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在此,特对图片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图片所有者和我联系,我会及时删除。)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xiazx.com/xxsly/106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