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南京市公安机关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大的跨越式发展。本篇报道对南京警方科技强警“质的飞跃”进行了点面结合的总结回望。精彩纷呈,值得分享! 记者曹波通讯员宁公宣 改革开放40年,南京警方紧踩科技强警的步伐,主动拥抱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了警务综合平台、视频管家、警务大数据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智慧警务正成为南京公安的一张新名片。 1 “慧移动”释放警力红利 年,南京市公安局科信处机房只有几十平方米,设备只有2台VAX小型机,一块兆的硬盘被当成宝贝,里面存储的只有一类信息——南京多万人口的口卡信息!如今的市公安局拥有多台云服务器、多台各类存储设备,拥有15PB的数据资源池,汇聚存储多类、多亿条数据,一个中心机房就有平方米。 上世纪90年代,民警抢修应急通信设备。 40年前,别说电脑,电话都是稀罕物,市公安局接处警都是通过电台层层指挥调度。如今市公安局自建主干光纤,公安部可直接与最偏远的派出所实现视频对话。从年开始,南京的大型活动安保的指挥调度就已经实现扁平化、可视化、智能化。 科信处通信图像保障中心副主任吕晓源透露,如今的数字电台通过北斗卫星实时定位和先进的数字化功能,实现了可视化智能化指挥调度,为全局智能巡防提供了强力支撑。遇到街面突发警情,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可直接查看周边警力部署,并立刻指挥最近的警力前往现场处置。”据悉,前两年夫子庙灯会期间,安保指挥部接到文德桥一处配备箱火警,立即通过电台通知最近的单兵点前往处置,仅几分钟就将一起消防隐患消除。 现在的高智能化机柜存储设备。 街面警力享受到科技发展红利的还有移动警务通功能的不断升级。据科信处研发中心科长陈永俊介绍,移动警务通随着年后智能手机的普及迅猛发展。当年交警在街面查处违章,遇到身份可疑或者车辆疑似套牌只能拨打市公安局内部的进行人工查询,如今移动警务通一扫,就可实现在线实时比对查询,工作质效大幅提升。 2“新平台”运转科学高效 年调到科信处之前,市公安局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张涛曾在秦淮分局瑞金路派出所干了两年的刑警,而此后的14年,他参与并见证了科信处两项创新科技利器——全省10万民警使用并在全国推广应用的警务综合应用平台(以下简称警综平台),以及全局万名民警使用、近千人拥有高级权限的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的研发打造。 “年公安内部有多个信息平台,但这些平台都是条线式的,互相之间并不交叉。”张涛告诉记者,这给基层民警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重复劳动,“如果一个人涉嫌违法犯罪,派出所民警可能要分别登录刑事案件系统、治安管理系统乃至禁毒系统,上传相关资料信息。”而警综平台的研发与不断完善,则把所有与公安机关打交道的人与事,形成一个纯闭环。“从一起警情的接警到后续处理,相关信息会自动根据条件在公安内部各环节流转,极大地解放了基层警力。” 现在的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大厅。 栖霞分局马群派出所社区民警赵嘉俊感慨地说:“以往都是挨家挨户地敲门,而现在我们明确知道哪些房屋才是需要上门核查的,并且清楚地知道我这一次上门是不是有效采集。”让赵嘉俊等基层民警频频点赞的是市公安局科信处联合栖霞分局、人口管理支队研发的《实有人口动态分析模型》。这一模型依托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高效比对、科学计算,最终智能分析出辖区实有人口的真实情况和变化,从而精准地帮助派出所、社区民警进行辖区内人口信息的精准管理和服务实战,社区民警和协管员入户登记工作效率提升6.4倍。 3“微警务”让群众少跑腿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人才落户、轻微交通事故快处、出入境证件办理、自助移车、消防隐患随手拍……如今,市民办理这些业务可以做到足不出户,用一部手机短短几分钟搞定。 顺应“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新要求,市公安局积极打造南京公安“微警务”。从年的1.0版到年3.0版本上线,服务模块达63项,日均线上服务8万余人次,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来回跑等问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公安“微警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