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与大家一起诵金刚经,又听各位谈了一些感想,说的很好。大家要求我说,就第十三品我也说说: 在第十三分中,须菩提问:“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肯定的告诉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这句话很干净,很肯定。为什么要在前面加“金刚”二字?因为金刚世间最利,无坚不摧。喻佛此处所说般若,犹如金刚,能摧毁众生一切烦恼,我执和法执。 如果这句话到这里结束了,那么就与金刚经所谈的很难契合了。所以后面又进一步的告诉你:“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样经文前后就连起来,为破众生执着。若佛只说是“金刚般若波罗蜜”,众生马上就抓得牢牢的。认识到这一点,明白否定的目的就是告诉你不要抓住它。是不是说否定就完了,也不是的,对一部分人的根性而言,它就不是,对一部分人而言它又是的。所以既是否定了又是肯定的。“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这种语句在金刚经里有很多。为什么这种语句会反复出现呢?“无有定法”。不让你抓住,让你破除执著,前前后后整个联系起来,就明白这个道理。 金刚经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只要说是有所得就会有所失,有生就会有灭。只要是“有”就不行,所以要否定。 作为我们凡人都是“有”,佛为之说是“有”,是真实的“有”。比如我们平时诵读的《地藏经》、《阿弥陀经》等,都是告诉你这个“有”。极乐世界是有的,地狱也是有的,都是有,都是真实存在的。如何真实存在?经中描述都很详细。 为什么?就极乐世界而言,众生要有向往,对娑婆世界要生厌恶,要生这种出离心,要有这种动力,要找到这个动力的得力点才行。对地狱要生恐惧,阎浮众生一言一行所有的都会构成因果,对因和果要深信不疑,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有上,这是对一般人来讲的,是必须要建立的。 对大菩萨还说这个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为你已经超过这个有,达到空,心无所住。 在金刚经里,“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比恒河沙不知道要多多少,我们语言没法说了。进一步又告诉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这都是有的,都推到一个极致,功德大的不得了,没法表述。但众所周知,身命比财宝要贵重,推到一个极致,世间法只要是有,虽然是无量的,他还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无量无边还是有限的,要明白这个道理。受持金刚经“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做出比较,哪个福报大?受持金刚经的福报大,为什么呢?区别在于,你是在心性上还是从外界的相上来确定的,有与空。外在的相上你所建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天福报,都是有生灭的,在这里受持是从心性上说的,你能从这里明心见性,那么三千大千世界就都是你的,不存在有生和灭,然又无所得,是因为你的本性里一切具足。若是另外有所得,只要有所得,就有生有灭,这是世间法,是不究竟的。 《法华经》佛所说的法都是权巧方便,不是拿生灭法来度众生,不是来告诉你,你怎么升到天上去,这不是佛陀到人世间度众生的真实目的。哪怕你到最高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在八万大劫,已经不可思议了。佛不是要这样做,因为这个还在三界之内,没有跳出三界之外。“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佛陀是以大世因缘出现于世,就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把这个弄明白了,其他都明白了。 佛陀曾经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为半句偈而舍生命以求,他感到法比个人的生命更重要,生命不知道浪费多少次,但是都没有听到一句受益的法,今天我能听到一句受益的法,舍去生命又有什么呢?我们要清楚明白,“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因不同,果就不同;发心不同,其结果也必然不同;有为怎能与无为比;有漏怎能与无漏比! 当我们说无所得时,可能有人会说那我学佛干什么?这和你学佛学什么没关系,只是你没到这一步,还不能理解。还停留在有所求,求菩萨要给我什么,好像还处在幼儿园阶段。如果硬要在幼儿园阶段来谈,那么就应该告诉你正确的祈求方法。(待续) (本文所有图片作者:李维刚) 编辑丨明月责编丨法祥 赞赏 长按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中医怎样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