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01一日的生活

你每一天的生活,是如何過的呢?有計畫嗎?春秋時,齊國的宰相管仲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年之計,莫如樹人。」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做好一年、十年、乃至終生的生涯規畫。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對於自己一天的生活,尤其應該要有計畫,才不會虛度光陰,如陶淵明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雖然一天天的生活,難免會有偶發的狀況,但是,在應付突發事件之外,我們還是要做好每一日的生活與工作計畫。每日的生活要如何計畫呢?有四點提供參考:   第一、思考於清晨:《大學》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早上是一日之始,也是腦筋最清醒的時候,你可以思考或在備忘簿裡記下今日要完成的工作有那些,並做好計畫如何去完成他。比方說:寫幾封信給朋友、完成朋友所託之事、完成主管交辦的事項等,如此每日的工作就不會有差錯或遺忘了。   第二、行動於白晝:古云:「今日之事,勿俟明日,自己能為之事,勿諉他人。」白天從用過早餐之後,就是一天工作的開始,在每一天的白晝,你應該要積極進取,勤奮用心的把所有策畫好的事情,在這一天之內完成。   第三、反省於日暮:每天到了日暮黃昏的時候,要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我這一天當中有什麼功?有什麼過?」。如袁了凡先生,每天的生活都有「功過格」,記錄自己一天的功過得失;又如,曾子每日反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晚上如此反躬自問,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長期檢討每日舉止之得失,生活必能有所進步,道德必能有所增長,人格也必定能有所昇華。   第四、休息於夜晚:到了晚上,是屬於休息睡覺的時間,不應該再去交際應酬。一個人如果過度消耗體力、精神,尤其是晨昏顛倒的夜生活,會把人弄得精疲力盡,讓自己第二天白晝的生活,沒有精神與氣力。所以適當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人生活在紛擾的社會中,每天要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對於一日的生活,應該做到:

  第一、思考於清晨。   第二、行動於白晝。   第三、反省於日暮。   第四、休息於夜晚。02一日之要

有句話說:「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同樣的一天,有的人精神飽滿,日子過得很充實;有的人萎靡不振,整日無所事事。同樣的一天,以不同的態度面對,收穫就有不同。所以,每個人都要為自己訂定目標,管理好每一天的生活。「一日之要」有四點:   第一、一日之行要記錄: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過了就不再回頭,如果不立即用文字記下,往往就平白消逝了。透過寫日記,可以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並作為自我的教育。寫日記不是記流水帳,可以做重點摘要,或記錄自己的慚愧、改過、精進、慈悲等等。經常寫一些與善相應的日記,久而久之,言語舉止也就能與善結合了。   第二、一日之事要反思:詩人海涅曾說:「反省是一面鏡子,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楚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夏朝諸侯有扈氏起兵叛變,大禹派兒子伯啟前往抵抗,打了敗仗。伯啟的部下想要反攻,伯啟不贊成,他說是自己的德行不夠,應當先反省、改過。從此,伯啟任用賢能並自我策勵,有扈氏得到消息,不但不敢舉兵侵犯,反而帶兵歸順。所以,透過反求諸己,找出錯誤的原因,才能修正自己的行為,否則錯誤一再循環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第三、一日起居要正常:健康是一切的基礎,人一旦失去健康,什麼都是空談。有的人為了賺錢日夜打拚;為了課業苦讀至三更,生活作息弄得晨昏顛倒,時間一久不但降低效率,還使身體不堪負荷,何苦呢?生活起居能正常,三餐定時,不過勞或過逸,才能擁有健康亮麗的人生。   第四、一日說話要歡喜:有的人一開口,就讓人歡喜好幾天;有的人一說話,就讓人心情低落。因此,我們說話要有分寸,要多說歡喜的話,少說悲觀的話;每天多說一些歡喜的話,不但激勵自己也鼓勵別人。而且,常說歡喜的話還能促進生活喜悅,化解嚴肅緊張的氣氛,何樂而不為?   美國富蘭克林說:「愛惜生命的人,不可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元素。」時間是寶貴的,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如何讓這二十四小時過得充實有意義?「一日之要」有四點:

  第一、一日之行要記錄。   第二、一日之事要反思。   第三、一日起居要正常。   第四、一日說話要歡喜。03一日之中

 我們一日之中的生活,可以過得多采多姿、無憂無慮,只要我們肯用心,適當調整身心,就能擁有安定的生活。如何做到呢?「一日之中」可以做到這四點:   第一、禪坐五分鐘:在忙碌、動盪的工作之餘,我們應該給自己一點靜慮的時間,化焦慮煩躁為平靜安適;有了清醒的頭腦,待人處事更能得心應手。調心最簡便的方式,不外禪坐。禪坐是一種心地功夫,什麼時間都可以坐,經常訓練禪坐,久而久之,心性也會變得更柔軟,甚至體會到三千大千世界就在一心之中。   第二、運動五千步:有的人常常藉口沒有時間運動,長此以往,體力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步行,雖然是一種非常簡單、不費力的運動,但是醫學證明,走路確實可以改善健康的狀況,而且走路不受空間的限制,大家可以多多步行。方便步行的時候,就不坐電梯,走路就能到達的地方,則減少開車的次數。如此,每天行走五千步,就能活得健康而長久。   第三、善事做一些:人之所以能夠生存,是眾人給予的因緣,好比穿衣,不經工廠製作那裡有得穿?沒有人種稻,如何有飯吃?因此,每一個人應當以感恩心來回饋社會。有需要協助的地方,就伸出援手;有能力做的事情,則直下承擔。西諺說:「一斤之善行,勝於十斤學問。」善行是學問的實踐,更甚於知識的累積。   第四、三餐要節儉:司馬光說:「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飲食方面,吃得健康最重要,什麼山珍海味、滿漢全席,只是多花錢罷了。有些人為了貪欲,三餐要求美食、佳餚,想一想,世間上還有許多人三餐不繼,我們怎能為了吃而揮霍無度呢?   人生不是一昧地工作賺錢,也不是一昧地追求享受,要讓自己的身心經常與善法相應,心靈更提升才最重要。因此,一日之中可以安排自己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不但利己又利他。   「一日之中」有四點意見:

 第一、禪坐五分鐘。   第二、運動五千步。   第三、善事做一些。   第四、三餐要節儉。04如何每日一善

  每一個人每天都會與社會上的人事有所接觸,要能樹立自己的形象。最重要的是,樹立我是善人、我是好人、做一個善人的形象,你能日日行善,在「給人」中,人家也會樂於和你往來。因此,「如何每日一善?」有四點意見:   第一、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說好話,不但聽者歡喜,自己也歡喜,因此,何必把一句動聽的好話,說成粗魯或是刺傷人的壞話?不但人家聽了不高興,也壞了自己的形象。人要追求歡喜快樂的人生,就得從說好話開始;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多說柔軟語、慈悲語、歡喜語。一句激勵的話,能使人絕處逢生;一句讚美的話,能使人重拾希望。所以,好話不嫌多,應當多說。   第二、每天做一些慈悲的事:世界上最寶貴的莫過於慈悲;因為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所以很多人把他供奉在家裡正廳的上方,將最好的位子留給他。一個人寧可以什麼都沒有,但是不能缺少慈悲,因此,每天要做一些慈悲的事,好比為人撐傘、替人開門、幫人指路等,都是利益別人的事。《大寶積經》云:「身常行慈,不害眾生。」多行慈悲之事,不但能幫助別人遠離困難,也能提升自己生活的質量。   第三、每天讀一些益智的書:一個讀書人,溫文有禮,知識淵博,在社會上的地位就高,容易受人尊敬。所以,我們每天都要與書本接觸,而且要讀能增長智慧的書,要讀能增進道德的書,要讀能增加修養、專長、益智的書。書讀多了,人的氣質自然就會改變。一個人讀書,可以做書香人士;一個家庭讀書,可以成為書香家庭;一個社會讀書,就成為書香社會;全世界的人都讀書,就成為書香世界了。   第四、每天發一件利人的願:每天早上起床就想,我今天發願要幫助什麼人、做些什麼好事;天天為人設想,也能幫助自己增長善念。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世間上最堅固的行為,不外願力,因此,能不斷地發願利人,不斷地練習「有求必應,聞聲救苦」,習慣之後,自然能成為一位關懷眾生的菩薩行者。   人們每天一樣擁有二十四小時,但是有的人善於利用時間,自然生活過得充實;有的人奉行慈悲喜捨,日日行善,自然累積眾多的善因好緣。所以,「如何每日一善?」有四點建議: 

 第一、每天說一些歡喜的話。   第二、每天做一些慈悲的事。   第三、每天讀一些益智的書。   第四、每天發一件利人的願。05一日到一生

  隨著時代的科技化,現代人的生活講究方便、舒適,養成好逸惡勞的習性,往往將歲月蹉跎。如唐伯虎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前除幼來後除老;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人的一生,扣除睡覺、生病、老年、幼年的歲月之後,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利用呢?所以我們應當把握有限的生命,好好的規畫自己的「一日到一生」,讓一日當百年過,為人間留下貢獻。「一日到一生」有四點:   第一、一日之計在於晨:每天早晨,應該計畫好今天所要完成的事情,有了計畫與目標,就不容易虛度一日的光陰。拿破崙說:「我如果無所事事的度過一天,就會覺得自己犯了竊盜罪。」一日之始如果沒有好好的規畫,不但容易遇事慌張、處事不圓滿,而且恐有事情遺忘、漏失之虞,甚至得過且過的浪費光陰。陶淵明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一日之晨好好計畫,才不會「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第二、一事之計在於明:孔子說:「智者不惑」,一個有智慧的人,凡事必能明辨是非、始末能明。當我們在工作上,遇到了要處理的專案,在人事上,遇到了要解決的問題時,對事情的處理方法,以及理解程度是很重要的,如能明白事情的真偽、緩急,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所以,我們對每件事情都要能明明白白,且有正確的見解,才能防止錯誤的發生,所以一事之計在於明。   第三、一家之計在於和:家庭裡,雖然每個成員各有各的性格,如能以尊重、欣賞、支持的角度包容對方,便是和氣相處之道。俗語說:「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的和諧,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智成長,以及人際關係的往來,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安定。朱熹說:「循禮保家之本,和順興家之本。」家庭是國家之根,和樂是家庭之基,所以一家之計在於和。   第四、一生之計在於勤: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勤」。牛頓說:「你若想獲得知識、獲得食物、獲得快樂,你都要下苦工,因為辛勤是獲得一切的定律。」一個人,只要勤勞,一定能學有所成、創造赫功偉業;一個人,只要懶惰,必然會敗散積蓄、雖志廣難成。《顏氏家訓》云:「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所以,「天下無難事」只要能勤,必能成功。   人的一生要不斷的更新,尤其在自己身心的調整上,要懂得規畫人生,為自己訂下一日的計畫、一月的計畫、一年的計畫、一生的計畫,為自己許下願心。所以「一日到一生」,有四點:   

第一、一日之計在於晨。   第二、一事之計在於明。   第三、一家之計在於和。   第四、一生之計在於勤

编辑丨明月责编丨法祥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哪里好
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xiazx.com/xxsrk/18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