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足癣医院地图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604561.html 南京素有“十朝都会”之称,而其在明代之初的国都身份,是少有的作为中华大一统政权、而非地方政权的都城存在。在南京获得世界“文学之都”称号、被定位为中国特大中心城市的当下,重温南京在明代的城市规划、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文化历史,对于理解南京何以成为今天的南京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陪京首善:晚明南京的城市生活与都市性研究》一书是城市史研究学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晓翔教授据其博士论文改编而成的专著,凝聚着作者长久以来关于晚明南京城市史,以及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的学术思考。书中对南京城市建制与文化的深度探索,对韦伯等欧美学者研究理路的反思等,都极具学术上的启发意义,也对探索适合中国社会现状的城市化道路有所助益。 温故方能知新,年3月14日,群学书院联袂梅园经典共读小组举行读书沙龙,围绕罗晓翔教授的《陪京首善》展开,畅聊南京城的“前世今生”。本文为读书沙龙纪要,由姚丞华整理,已经发言人审阅。 “陪京首善”读书沙龙纪要 文 姚丞华 选题缘起与理论反思许金晶(主持人、梅园经典共读小组创始人):南京的城市地位在这些年变得越来越重要。年年末,南京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中的“世界文学之都”;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在南京城市地位变化的一系列过程中,政策的主导性因素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契合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今天我们分享的著作叫做《陪京首善》,是关于晚明时期南京城市史的论著。我们很荣幸请到了本书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晓翔老师来到现场,与我们进行交流。本书是由罗老师在美国杜克大学求学时所写的博士学位论文修订而成的,接下来请罗老师谈一谈,当时您为何以南京城市史作为论文选题,写作过程中又受到了美国学术传统怎样的影响? 读书沙龙现场 罗晓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谢谢主持人。我选择研究南京城市史,可以说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记得研究生入学不久,,学校就要求汇报论文选题。我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想法,就先报了这个题目,是有偶然性的。但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对这座城市毕竟有所了解,另外当时也考虑到今后搜集资料比较方便,所以当时的选择也有必然性。当然,美国的学术训练,强调研究者在具体研究中回应宏观问题。我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阅读和思考,才明确了这个终极问题,即南京代表了怎样类型的中国城市,这个个案对理解中国传统时期的城市化具有怎样的意义? 《南都繁会图》局部 本书的标题即反映了我想讨论的这个主题。所谓“首善”之地,在过去是只有首都才能使用的称呼。,由于明代实行两京制,所以南京和北京都可称“首善”。由此可以思考的是,在传统时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最好的地方”?它的哪些特征符合人们对最好城市的期望与想象?此外,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本书的英文标题,其实我对此是有一定设计的。我用了“model”一词,一是翻译首善之城、典范之城,另一层含义是希望在中国城市研究的理论层面建立一种“model”。目前国内学术界都在提倡本土化、中国化,在城市史研究领域,也应该建立一套本土理论与范式,来解释中国的城市史,以及城市和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 标题的后半部分用了“都市性”一词,指的是能区别城市与乡村的特质。。在欧美的城市史研究中,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这是欧美学者以中世纪之后的西欧城市为模型,在比较视野下对中国城市做出的解读。西欧城市的首要特征是自治,如韦伯(MaxWeber)所言,城市体现着“非正当性支配(dienichtlegitimeherrschaft)”,与国家的正当性支配体系相区别。11-12世纪后西欧地区出现的城市,自发展之日起就带有反封建的性质,城市与国家,或者说与当时整个社会体制间有着天然的张力。这种张力被认为是西欧社会发展的动力,即自治的城市对西欧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罗晓翔老师 而传统中国的城市绝大多数都是行政中心,主要功能是朝廷派官员驻扎于此,实现国家对社会的管理。这些城市没有天然地与国家,或既有体制间存在张力与冲突,所以欧美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时期没有真正的城市。但他们对“城市”的理解是西方式的。其实在传统时代,中国人对什么是城市有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如果能从中发现中国的“都市性”,就是能真正代表当时城市生活的特质,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在中国长时段历史发展脉络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学术旨趣与写作特色许金晶:两位与谈人老师也进行过与南京这座城市相关的研究,不过在路径上与罗晓翔老师不同。李恭忠老师侧重于从新文化史视角出发,解读与南京城相关的政治事件与政治符号;徐智博士在复旦大学进行了历史地理学的训练,他的南京城市研究则侧重空间与景观等方面的分析。下面请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谈一谈阅读本书的整体感受。 读书沙龙现场 李恭忠(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学衡研究院教授):这部著作对于国内的城市史研究,尤其对于南京城市史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南京长期作为地方乃至全国的政治中心,“京”是它身上重要的身份标识。相较遥远的六朝时期,明代在如今的南京城仍然“在场”,明城墙、玄武湖等景观是当代南京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南京城市空间的格局也还受着明代的影响。南京在晚明仅是陪都,任职南京的官员于全国范围影响有限,但我们在罗老师的书中可以发现,这一群体对于南京的都市性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晚明在整个南京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与此相关。 我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