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 大会对全国脱贫攻坚 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进行了表彰 其中 栖霞有1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孔毅远 陕西省商洛市 商州区委常委、副区长(挂职) 南京市栖霞区副区长 致敬栖霞脱贫攻坚工作者 在与商州、湟中两地 对口帮扶中 还有更多栖霞干部群众 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 扎实工作、真实帮扶、成果丰硕 在此,让我们向 广大脱贫攻坚工作者们致敬 向赴商州的孔毅远、洪伟 向赴湟中的刘海滨、缪爱军等 选派党政挂职干部 向陈立云、崔金金、戴永平、翟羽佳 丁近元、冯艳娥、傅钰、陆巧玉 钱志云、王敏、王岚、王愫、许雪丽 杨代松、杨俭、张礼中、张丽、张胜 陈大伟、周晓妍、周健、施向军 李涛、张家明、郑国庆、代宏 王正国、黄春芳、白亢亢、陈宝宜 陈琳、何娟、孙贺、刘帅英 吴玉洁、张晓宇、王靓等 专业技术人员致敬 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一起来听听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孔毅远的故事 青山一道同风雨,栖商何曾是两乡 自年被确立为经济协作结对区,栖霞、商州两区已经携手走过24年风雨同舟之路;特别自年以来,按照中央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战略部署,两区坚持高点定位、高效推进、高质量发展理念,谱写了一曲曲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美好乐章,走出了一条区域发展从整合到耦合再到融合的大扶贫、奔小康之路。 年11月,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满怀着亲人的期待,时任栖霞区发改局局长(现任栖霞区副区长)的孔毅远跨过秦岭,趟过丹江,踏上商州这片热土,担任商州区委常委、副区长,负责苏陕扶贫协作,开始为期四年的挂职生涯。 “没有到过商州,很难想象商州的贫困;不走进商州,难以理解商州脱贫攻坚的辛酸”,他充满感慨“当时的商州很“愁”人,看山愁、看水愁、看地愁,心里更是愁上加愁”,全区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16万户10.2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4.6%。与此同时,商州在以秀美的山水、朴实的民风迎接他的同时,也在他面前横亘着几关:语言关、饮食关、气候关…… 面对这样的现状,他感到迷茫焦虑。此时,商州干部“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精神鼓舞了他。脱贫攻坚以来,商州广大干部职工离乡别井、驻村帮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相互关心、群策群力,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他们用真情书写出爱心的诗篇,用奉献烙印下感人的故事,用生命诠释了初心使命,用热血践行了国之大者。 看着这些可爱的人们,还有群众期盼的眼神,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群众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真情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他走遍商州的沟沟岔岔,倾听大家的意见心声,扬子江畔的协作情已扎根丹江源头,栖霞山麓的致富花也盛开在秦岭腹地。 初心不忘,做好易地搬迁“挪穷窝”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综合性扶贫措施,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在包抓闫村镇伊始,他就遇见磨沟移民搬迁点工程进度严重滞后的难题,六栋五层的安置楼才盖到第三层,几乎无法如期交付。他第一时间召开誓师大会,将建设任务分解到人,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遇到砂石料短缺、外墙保温技工缺少,就千方百计托熟人、找关系,终于,安置点工程按期完工,小区内92户村民如期领到钥匙住进新房,告别了世代居住的穷山僻壤,迎来了“挪穷窝”的历史性转变。 △孔毅远(左)看望商洛市商州区闫村贫困户 搬迁群众“洗脚离田”住进新房,可是在这陌生的环境,技能跟不上,收入不理想该怎么办呢?他针对中央反馈移民搬迁后续扶持管理问题,组织名优秀人才,赴东部学习社区管理和社区工厂建设经验;组织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交流人次、党政干部培训人次、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人次,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同时,依托栖霞商州劳务协作平台,积极推进农民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44期人次,举办专场招聘会82场,引导商州贫困人口人到江苏就业,实现贫困人口人就近就地就业,让更多的贫困户凭借一技之长增收致富。在一次走访中发现,贫困户柯长银、宋金林家中有劳动力却苦于没有技术,他立即联系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上门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他们种植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实现年增收元。 △组织培训 吴庄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外出务工成了村民们最好的选择,村庄渐渐变成了老人儿童留守的“空壳村”。当得知村上要成立实业公司发展产业,他跑前跑后为村上争取苏陕协作各类资金万元,联系栖霞区兴卫村捐赠依维柯冷藏车,帮助吴庄村兴办集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光伏、食用菌、中药材和土蜂养殖四大产业,并新建豆制品及豆芽生产线。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万元以上,带动45户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村里,曾经的“空壳村”破壳重生,已成为美丽乡村的“商州封面”。 △两区密切合作,扎实开展结对帮扶 本色不改,发展扶贫产业“斩穷根” 脱贫的基础是产业。苏陕扶贫协作要见成效,必须因地制宜,定准产业,只有产业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之路才会越走越稳。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食用菌已成为商州“4+X”扶贫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但香菇种植比重达到88%,市场抗风险能力弱。为了探索走出“大食用菌产业”和工业化种植发展之路,推动食用菌特色农业产业链升级发展,他冒着-35℃的严寒,组队远赴吉林学习考察,引进了“草原上的牛肝菌”—白灵菇。全球领先的工厂化白灵菇生产项目于年实现当年招商、当年建成、当年见效,夜村镇28个村0户贫困户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入股参与分红,户均年增收元。 △孔毅远(左二)在闫村调研中药材项目 在打好“气候牌”的同时,作为丹江源头的商州,该怎么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一次调研中,从“龙虾之乡”—江苏盱眙远嫁而来宋树红的一席话,让他萌生了把江苏小龙虾落户商州的想法。他们顶着42℃的高温,到湖北潜江、襄阳等地学习取经,回商后又到处协调选址,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建成虾塘25亩,年4月12日第一批虾苗正式下塘。在苏陕协作的帮助下,短短三年时间,小小的龙虾就在商州这片土地上完成从一片空白到“全市领跑”的华丽转身,每年举办的“小龙虾捕捞节”更成为商州新兴特色农业的一张名片。 △孔毅远(右二)指导闫村修路现场 就在扶贫产业蓬勃发展、贫困群众荷包慢慢鼓起来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商州的安宁,产品滞销、就业减少,脱贫群众返贫风险急剧增加。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疫情也为商州加快产业发展、补齐大健康产业链带来新的机遇。他敏锐把握防疫用具市场热点,主动出击引进商洛康利华口罩生产企业,17天、小时企业就完成了立项、注册、环评、开户等前期手续,并建成试生产。在他的牵线搭桥下,6家东部企业来商投资兴业,累计投资3.93亿元,带动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使命不移,全情爱心助学“绝穷根” 人们常说孩子有出息,生活就有希望,未来才有奔头。身为人父的他,看着跟他女儿年龄一般大小的孩子们求知若渴的面孔,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农村学校“美起来”、教师队伍“强起来”、山区孩子“笑起来”,让义务教育的阳光公平地洒在每个孩子身上。针对偏远山区地域广、人口少、分布散、资源缺、培训难问题,他主动对接栖霞区教育局及各中小学,牵头建立了栖霞-商州智慧教育系统,通过网络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大山深处,现已在商州最偏远的镇办学校投入使用,全区多名教师参加培训,受益贫困学生达余人。大山里面的孩子们也可以拿起画笔记录生活的美,哼唱欢快的歌谣。 △两区社会组织始终保持密切交往 如何让教育扶贫的触角向农村幼儿教育更好的延伸,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深入走访,利用栖霞协作资金在黑山镇药王坪、板桥镇李河村支持修建幼儿园;同时在市工作组的关心下,积极争取南京市帮扶资金对刘湾办事处杨湾移民点幼儿园进行支持。三所幼儿园已于年9月份开园,88名学生开始了快乐幸福的幼儿园生活。 走访闫村镇上官坊九年制学校时,他发现这里的学生从来没有过统一的校服。他立即联系南京甄视科技等爱心企业开展助学活动,为名贫困学生购置新校服,捐赠图书0册。还记得在捐赠现场,一拿到校服,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穿在身上,脸上洋溢着幸福、高兴的笑容,他们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说着“老师,这衣服好漂亮”“老师,我要穿上”“谢谢老师”……一切是那么的美好温暖。同时他还组织开展“栖商少年手拉手?情暖童心助脱贫”暑期夏令营活动,帮助5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走出大山睁眼看世界,坚定他们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当带着学生们饱含感恩之情的画作,在南京展出的时候,他从人们惊讶眼神中看到,原来山里的孩子并不比城里的差,他们只是缺少开启世界大门的钥匙。 △孔毅远在栖霞区推介商州特色农产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近四年的挂职期间,按照中央决策、省市部署,他组织率先编制《栖霞区-商州区东西部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苏陕协作蓝图全面绘就;7对部门、5对镇办、8对村社区、6对村企、9对学校、4对医院、1对企业、1对社会组织建立结对关系;苏陕扶贫协作资金累计到位2.5亿元,实施扶贫项目个,全区9.2万名贫困群众通过认领分红、劳动就业、土地流转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终于,商州区于年2月27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区摘帽目标顺利实现;年底剩余未脱贫人员也已全部脱贫,实现脱贫“清零”。在两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他所带领的江苏省栖霞区对口帮扶商州区联络组荣获年陕西省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孔毅远(左二)在栖霞区推介商州特色农产品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作为家中独子的他却有着深深的亏欠。大女儿面临人生的第一次大考——中考的时候,身为父亲的他却离她千里,无法陪伴着一同赶赴考场。年底,小女儿染上肺炎住院,母亲因疑似骨癌住院接受进一步检查,医院和家之间不停的奔波中倒下了。可那时候正是商州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家人没敢告诉他,柔弱的妻子默默一人扛起了家里的重担。后来他听到妻子说,病房中的小女儿想他了,却懂事的说:“爸爸在陕西上班呢,我们不要告诉他!”他的心揪了起来,原来脱贫攻坚也是催熟剂,离家三年多,淘气稚嫩的小丫头俨然变成小大人了。 可是扶贫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扶贫人,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正是这样舍小家顾大家的情怀,使得千千万万的贫困家庭富裕起来。他常对自己说:作为其中微小的一员,又怎能不奉献出自己的满腔热血呢。 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回顾走过的苏陕协作道路,“造血式”的对口帮扶使得栖霞商州两区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面对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新要求,他又马不停蹄的投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挑战中,在牢牢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回首看看走过的扶贫路,听听群众幸福美满的欢声笑语,望望蓬勃发展的丹江新城,他不停地勉励自己: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要倍加珍惜、倍加努力,把汗水洒在挚爱的土地,把真情留给纯朴的群众。因为,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商州已是他的第二故乡。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吴颖 编审:严安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xiazx.com/xxsly/67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