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亭是栖霞山的一处著名景点。现在到栖霞山游览,看到的太虚亭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而最早的太虚亭,则始建于明代。 历史上,太虚亭屡毁屡建,民国时期,数十位民国政要发起捐款活动,重建了栖霞山太虚亭。最近,两张珍贵的老照片曝光,还原了民国太虚亭的模样。 一张是年太虚亭竣工时的照片,亭子内悬挂有国民党旗帜,捐款建亭的国民党政要们齐聚在亭子前,合影留念,正中间的则是一位栖霞寺僧人。 另一则是民国太虚亭和旁边碑亭的“合影”。可以看到,碑亭比太虚亭小得多。 这可能是民国太虚亭存世仅有的几张照片。 最早建于明代乾隆来过 历史上的太虚亭,位于栖霞山凤翔峰下,接近山顶,是昔日栖霞山的一处名胜。明代文人盛时泰撰写《栖霞小志》时就提到了太虚亭:“凌虚室在摄山上。将及于巅矣,而犹未至……其前为太虚亭,是兵曹浙江人应方山所书匾额。” 关于太虚亭的史料有多种。明代万历年间文人姜宝《游摄山栖霞寺记》提到:“东为白云庵,庵上有试亭、太虚亭”;万历年间的礼部尚书于慎行写有《太虚亭望金陵,亭在摄山绝顶》一诗;明末清初张怡《登最高峰记》:“可二里许至太虚亭下,倚杖四顾,空山无人”;释兴源《登最高峰望月记》:“太虚亭上纵遥目,一片晴光千里俱。快意不关林壑美,却因农庆忆杭苏”。 这些史料说明,最早的太虚亭,应该是建于明代,是明末清初栖霞山的一处胜迹。 有意思的事,史料记载,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南巡,第一次驻跸栖霞行宫时,也到太虚亭游览,并写有《太虚亭》诗一首,也是乾隆皇帝唯一一首题咏太虚亭的诗。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题写了“太虚亭”匾额。 这说明,明代建造的太虚亭在这之前可能被毁过,乾隆皇帝来栖霞山之前进行了重建或者重修。 民国政要发起捐款建亭子 由乾隆亲自题写匾额的太虚亭,并没有得到好运气。太平天国战乱中,这座栖霞山顶上的亭子完全毁于战火。“春牛首、秋栖霞”,民国时期,栖霞山是游览胜地。每年枫叶红了的时候,住在南京城里的民国政要们,只要有闲暇,就会坐专车或者坐沪宁铁路的火车,来到栖霞山游览,观赏红叶。不过,史籍里屡屡记载的太虚亭被毁多年,使人无处怀古,却让爱好风雅的民国大员们很是遗憾。 年,民国政府要员倡议重建太虚亭。建太虚亭需要一笔费用,从何而来呢?于是,在国民政府大员中,一场募捐活动开展了。据年树立的《重建摄山太虚亭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目》记载,除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捐款元外,戴传贤、孔祥熙、唐生智、马超俊、何应钦、居正等33人都参与了捐款活动。此次捐款最多者元,最少者50元。共募捐款元,全部交与栖霞寺的僧人寂然法师,用于重建太虚亭。 很快,新建的太虚亭出现在凤翔峰下,旁边还有一座碑亭,碑上刻着每一位捐款者的名字。 老照片再现民国时的太虚亭 民国重建的太虚亭,迅速成为栖霞山的一个新景点。这座亭子为八角形,上有两层飞檐,结构精致。登临其上,山风拂面,寥廓虚空,栖霞胜境,都在足下,是观赏栖霞山全景的最好观景平台。 太虚亭的匾额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寥廓虚明”。对联为汪精卫所题:“胜迹共登临已熟闻秋览栖霞春游牛首,虚亭涵景物好纵目东流水北道风烟”。 在很多民国栖霞山游记中,都能看到和太虚亭有关的记载。年江亢虎《太虚亭》:“亭在山巅,四望寥廓,昔有隐士,今有名僧,均袭此号”。 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太虚亭和旁边的碑亭都被毁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址又重建了一座太虚亭,其形制与民国时期的老亭子相似。 赞赏 长按白殿风能治好吗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