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2/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议政栖霞

发布区政协工作动态,展现委员参政议政的真知灼见。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履行党报职责、彰显党报使命,经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批准,新华日报邀请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省级党报携手举办“长江经济带省级党报首次联合考察采访”,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11月22日下午,来自江西日报、贵州日报、湖南日报等11家省级媒体的近40人组成的联合采访团来到栖霞,参观考察燕子矶滨江公园,并听取幕燕滨江片区发展情况介绍。

栖霞为何能吸引11家省级党报

联合采访考察?

栖霞区总面积.44平方公里,拥有长江岸线80.2公里,曾经是码头、砂场聚集的“生产岸线”。区域内河网密布、水系众多,大小河道多条,入江河道8条。全区化工企业一度超过家,采石、砂场、煤电等“三高两低”产能企业余家,棚户区、城中村集聚。

栖霞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启动长江岸线综合治理,全域消除黑臭河道,全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沿江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如今,栖霞区GDP突破1亿元,顺利实现较年翻一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市场主体数量超过17万家,较“十二五”末翻番;“四上企业”突破家,增长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十二五”末的不足百亿元到年亿元,年均增长近10%,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了显著提升。

在随后召开的联合采访座谈会上,栖霞区委书记、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书记、仙林大学城工委书记黎辉详细介绍了栖霞区生态修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

黎辉指出,栖霞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的举措:

加强领导。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作为压倒性任务,定期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推进会进行调度部署。省市区分别成立各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任长江及各入江河道“河长”,定期巡河督查。省市区三级政府分别成立长江办,抽调专人、实体运作,牵头统筹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第一时间下发问题清单,并通过“回头看”夯实整改成效。发动群众广泛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整治工作,建立河道监督员制度,支持群众监督举报,打响保护长江的“人民战争”。

产业转型。近年来,栖霞一手抓落后产能淘汰“减负担”,一手抓产业结构升级“增动能”,实现了从化工支撑向智造主导的产业蝶变,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一方面,对“无效供给、低端产能”,坚持做减法。全区累计关停、搬迁各类相关企业余家,其中化工企业余家。另一方面,对“高端产业、绿色产业”,持续做加法。围绕“2+2+2”主导产业定位,积极招商、加紧培育,构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力攻坚。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点在于抓好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一方面,打造“最美岸线”。累计投入约45亿元,关停拆除砂场、码头家,清理“三无”船舶艘,恢复植被万平方米,保有湿地多公顷。年以来,完成16项长江“三乱”和45项干流岸线清理整治任务,长江渔民全体退捕,长江岸线种种“散乱污”乱象得到彻底根治。另一方面,守护“江中丽岛”。拆除八卦洲环洲30公里岸线上的10家造船厂,恢复长江岸线8.28公里。成立专项工作组,一个月内拆除69栋违建房屋。

系统治理。全力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十三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超20亿元,全面实施河道水环境及沿线景观治理,同步开展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落实“点位长”制度,围绕“五气共治”,首创“智慧工地”,全区PM2.5浓度下降50%,空气质量优良率突破80%、优良天数增加70天。在化工企业整治搬迁后,针对土地、地下水等受损生态,先期投入巨资实施污染治理,实现污染地块“重生”。栖霞的土壤修复工作被列为南京唯一的“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区”,获得原国家环保部肯定,成功创建省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

城乡联动。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栖霞将近8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事业,全力除旧布新、完善城市功能。累计实施多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十三五”以来新竣工保障房超万平方米,近2万户群众迁入新居。累计投入资金5.1亿元,整治出新老旧小区个,面积余万平方米。

仙林新市区功能持续提升,龙潭新城开发建设有序推进,马群、尧化、栖霞片区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迈燕片区从化工集聚区转变为人居新城,从过去的“价值洼地”“边缘地带”迅速回归至南京市主城区水平。

在全区农村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集中收运处理率达%;70个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全面完成,户厕无害化改造近1万座,农村旱厕全部清零,全面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清洁化和生态化水平。

铁腕治污,重整河山

幕燕滨江片区绿色“蝶变”

会上,黎辉重点介绍了幕燕滨江片区当前的发展情况和治理经验。

幕燕滨江片区地处南京主城北部、长江南岸,曾经是南京“工业重镇”“化工基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南京市委市政府自觉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专门成立江南小化工整治工作指挥部。市区联动、铁腕治污,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有机更新、生态环境修复、民生条件改善,幕燕滨江片区由污染重灾区蜕变成新型产业和生态宜居新城区,实现了“还绿水青山造金山银山”。

产业转型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指挥部通过“关停并转”综合施策,累计投入多亿元,全面完成家企业关停、搬迁、拆除,彻底杜绝了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及长江的污染。同步引入智慧科技、商务商贸、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华润华发万象天地、宝能滨江商务区一期等商业综合体、区域总部、品质酒店正在加快建设或建成运营。

城市更新方面,关停砂场码头家,清理“三无”船舶艘,恢复植被万平方米,生产岸线已全部转变为生态岸线,燕子矶滨江公园、幕燕樱花观赏区建成开放。近年来累计投入约亿元,实施约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业集中区转变为现代新城区。

生态修复方面,关停矿山开采等工企单位71家,种植乔木灌木约万株,累计复绿80万平方米。河道治理被《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头版相继报道,栗战书委员长、韩正副总理现场考察均充分肯定。燕子矶地区土壤防治已被列入江苏省“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南京市“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区”,获得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民生改善方面,解决拆迁安置、群众出行、功能配套问题。燕子矶新城规划有46所中小学、幼儿园及国际学校,将打造城北“基础教育新高地”。医院医院,10万平方米综合体育公园启动建设,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瞄准“南京外滩、城市客厅”

媒体大咖纷纷看好燕子矶新城

就媒体专家提出的幕燕滨江片区能否打造成为南京的“外滩”以及在治理建设和经济转型上的困难点问题,黎辉回答道,上海外滩经过数十年的打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外滩金融集聚带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一体发展都市观光、高端商业、城市更新等一系列做法,尤其值得幕燕滨江片区对标、学习。

今年,《南京魅力滨江5》规划正式发布,明确了幕燕滨江作为南京九大城市客厅的功能定位,提出要把幕燕滨江片区打造成为南京主城区滨江最生态、最文化、最宜游的城市客厅和全国风貌区与城区融合互补发展的规划典范。

对标外滩、学习外滩,幕燕滨江片区将做好光大历史遗存和建设滨江新城两篇文章。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对幕燕风貌区城市客厅开展新一轮升级,以燕子矶老镇片区为重点,植入观光、旅游、服务配套等功能,融休闲、娱乐、商住为一体,突出慢行慢生活,打造“有历史感的滨江小镇”。燕子矶新城承载了幕燕滨江片区的城市功能,瞄准“南京外滩、城市客厅”的定位,就要在宜居宜业宜游上走在前列。未来,将围绕提升产业结构、服务功能、生态环境、文化内涵,推动燕子矶新城成为南京主城北部的公共服务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历史文化中心“三个中心”,着力建设滨江生态宜居的综合服务型新城区。

黎辉坦言,幕燕滨江片区岸线还给居民的目标已经实现,但真正把城市还给居民,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所强调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生态环境面貌得到彻底的改观,但产业支撑、长效管理、成果巩固等一系列问题依然是摆在眼前的现实考验。在产业支撑上,要避免从“有产无城”的极端走向“有城无产”的另一个极端。在长效管理上,要防止“新城繁荣、老城凋敝”的倾向。在成果巩固上,要克服“边治理、边污染”的顽疾。

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栖霞争做示范、争当表率、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栖霞区可以做出什么样的示范?”

面对媒体提出的问题,黎辉阐述了江苏和南京在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作为南京产业类别最全、经济实力雄厚的重要板块,栖霞责无旁贷应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地落实上争做示范、争当表率、走在前列。

一是要争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示范。始终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争做全国化工片区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二是要争当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表率。对内释放市场潜力,打造南京东部消费中心。对外提升产业能级,打造江海联运核心枢纽。三是要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前列。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坚定不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下一步,栖霞也将促进校地深度融合,健全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推动仙林大学城向国家级科技城转型,加快中国(南京)智谷建设,完善融通创新生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金融支持”创新全链条,推动创新成为栖霞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11家省级党报媒体对近年来栖霞取得的发展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详细询问了栖霞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新华日报副总编黄建伟表示,栖霞抢抓机遇、壮士断腕的转型魄力也同时影响和增强了主流媒体积极转型的底气、动力和信心。他向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沿岸的兄弟媒体发出诚挚邀请,希望大家都能来栖霞多走走多看看。

来源:栖霞视点、区委办、新华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ixiazx.com/xxsdl/6104.html
------分隔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