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道口镇后安村 早在元朝,村西北约一里处,居住着八户尚姓人家,时称尚庄。元末明初,战乱频发,中原大地,民不聊生,人们流离失所,背井离乡,这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明洪武二年,李氏三兄弟随迁民大军,跋山涉水,迁来中原。一兄弟落户于浚县东九股路村,一兄弟南下远走,至今去向不明,另一兄迁居于此,用芦蓆搭了茅庵,开始垦荒种田,在此地繁衍生息。因结芦蓆为庵,此地称为蓆庵。当时地多人稀,为方便农具相互借用,尚庄的八户人家也搬迁于此。之后,赵湖村东南约一里地的采堂村采氏一族,为避水患也搬迁到了金堤之上的蓆庵村,与李姓尚姓共同居住。金堤之上,能年年躲过水淹,图安居之意,随将蓆庵村改名为“安上村”。 三姓族人共同在这里垦荒种田,农具互用,和睦共处。农闲时节,白马坡的盐碱土壤,土淋成小盐及大碱,挑担四方贩卖,贴补家需。虽勉强顾住温饱,但也四邻和谐,尊老爱幼,共建家园。当时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中执掌事务的族长,站金堤高岗之上,遥眺西方苍穹,心潮澎湃,忆往昔,于山西洪洞槐树下,迁徙跋涉,来到这里,已有多年。为让后人记住是西迁而来,三姓族长商议,将安上村改名为“西安村”。 直到上世纪土改时期,一邮差送信至此,遍查全村并无信笺上所标之人,村中一老人说:“白道口西南约十五里也有一西安村,去那里找找吧”。邮差最后在那里找到了收信人。为避免村庄名字混淆,报请政府,随将村名改为了“后安村”,一直沿用至今。 后安村,白道口镇中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北接周街村,南望白马坡,东接前安村,西邻西河京。村内地势东高西低。南北长米,东西长米,村庄面积亩。全村现有人口人,全是汉族,村民中有高中中专文化80人,大专15人,本科8人,研究生2人。姓氏有采、李、尚、齐、王。全村有2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 村中古会有:二月初二的龙王庙会;正月十九的长舂观庙会;二月十九的菩萨庙会。 村中庙宇有:龙王庙、菩萨庙、天爷庙、三官庙、土地庙、长春观。 长春观 采领妞、采春和、尚秀领,三位老革命同志,抛家离妻,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身经数战。采领妞牺牲于卫南县上官村,采春和尚秀领牺牲于山东省英州。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建国后,滑县人民政府追认三位为烈士,并在县烈士陵园里,立碑纪念,告慰英魂,让后人世代缅怀。 采公,名论述:出生于年,卒于年,一生勤奋好学,从教多年。中年时期,开始行医,看愈病人不计其数,三里五村的病人就医,他从不收费,远处乡邻,他只是收取医药本钱。他精通医道,多方面知识渊博,人文礼仪无不谙熟,知识传授从不吝教,与白道口多村的采氏族人,修订了“采氏族谱”,受到八方乡民的高度评价,八十九岁时,在后安村病故。 李永卓:明代晚期秀才,性格耿直,不畏强权,人称“铁毛秀才”。 丘处机与长春观长春观在白道口镇后安村北面,约一里处,有一道观,名曰长春观。长春观原名三清观,有东厢房三间,前殿三间,前殿供奉着天爷神像,东厢房供奉着邱处机蜡像。该观曾因占用尚姓人家的土地,故又称尚观。据说,这里,曾是元代道人丘处机修炼成仙的地方。 丘处机 丘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市原滨都里村人,著名的道学家、旅行家、养生学家和文学家。丘处机体真履规,道高德厚,成吉思汗尊之为神仙、国师,元武宗海山褒以帝君真君,封赠为全德神化明应真君。金熙宗皇统八年(年)农历正月十九日生,金哀宗正大四年(年)农历七月九日,羽化于北京长春宫之葆光堂,终年80岁。 全真七子 金大定八年(),王重阳率马丹阳、谭处端、丘处机、刘长生、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位高徒,为将中华民族文化在战乱中传承下去,在山东宁海、蓬莱等地创立了“三教三光会”、“三教金莲会”等五个以“三教”命名的会团。 当时入会者数千人,因旨在传承民族文化,除七位出家弟子外,其余全做俗徒。王重阳常在徒弟面前展示各种道术,以坚众徒其心,他曾带弟子们游蓬莱阁并随风入海,众人惊悸万分,他却从海中跃出,踏浪上岸,目击者无不欢呼膜拜。 王重阳曾拉着丘处机的手说:“在你们师兄弟之中,丹阳已经得道,长真、长生和玉阳也已知道,不二与大通早已知矣。现在只有你使我不放心:你虽聪明,但常多疑,日后受苦必多于他人,倘若能吃得众苦,将来成就又在其他师兄之上。” 这段时期,王重阳带领马丹阳、丘处机、刘长生、谭处端四人常南游至汴梁。 在滑州城东五十里的尚庄一带,当时,这里有一尚观,常有道人在此处讲道诵经。邱处机经常来到这里,立于尚观的窗棂下,聆听高僧讲授道经,天长日久,道法倍增。后来,他得到了观内数个高僧的指点迷津,又经师徒之间的切磋道艺,邱处机的道法就差脱靴点化了。 有一年夏季,麦已成熟。金堤河、白马坡周围,金黄一片,麦野千亩,急待收割。地多的农户们因请不到短工,甚是犯难。有个精明的村人忽然想起在此处修炼的道人邱处机乐善助人,想请他帮忙收割小麦,邱处机爽快答应了。中午时分,麦田的主人来田里喊邱处机吃饭,却不见他的人影,而百亩麦田,一上午就收割完毕了。白马坡里,许多农户都在找邱处机吃饭。原来,邱处机知道天将大雨,怕百姓收割不及,便行道使法,帮助了许多农户在一上午里,收割了数千亩麦田。人们甚是惊奇。 来源于影视作品 有人说,丘处机与秃尾巴龙关系不错,秃尾巴龙能呼风唤雨,夏秋两季,经常发威光顾中原,狂风暴雨的同时,时常夹带着冰雹,庄稼临收之时,常常毁于冰雹大雨或是骤然狂风。丘处机警告秃尾巴龙说:“以后不准你来尚庄,尤其是不准在尚观附近行走,你若是碎我一片瓦砾,我就掀你一鳞!你若是毁村民一棵庄稼,我就断了你两根胡须!” 还有一年的春天,白道口集市上,有三个买菜的人发生争吵,他们是来自后安村、西河京村、民寨村的三个村民。这三个人,在买菜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吵了起来,他们都说:“邱处机今天在我家麦田里锄地,你等应该让于我,先把菜买回,好给邱真人做道可口的饭菜。”三个人互不相让,争执许久,更巧的是,争执一番后,这三个人同时异口同声地说:“难道邱处机今天脱靴成仙了?” 话音一落,只见西北方向,一团祥云,袅袅升起,云端之上,邱处机鹤发伫立,手持道杖,在苍穹中蔚然已成仙。天庭里,传来邱真人声音:“贫道今日借三位凡人之口,脱靴成仙,我今仙去,定不忘白道口乡民、后安村的尚观点化授经,日后必做补报。” 邱真人在借凡人之口脱靴成仙之前,想到自己不久要离开这里,很是放心不下,想仙化一位能承袭自己道法惠及乡邻的接班之人,庇佑这一带乡民的安康温饱。 枣林 槐花 前安村有一村民,他善勤农耕,潜心研究农事。他栽种的果林,桃大枣红,梨甜汁蜜,他院里的槐花一开,后安村,满道街槐香扑鼻,溢满心脾,令人如痴如醉;他的枣林,待到枣熟的时候,红彤彤笼罩四野,路人无不拍手叫绝;他田里的庄稼,长势格外奇好,收成是别人的几倍。古黄河淤沙冲积,在这里形成了大面积沙田,沙质土壤,特别适宜花生、红薯的种植,他种植的花生,一鞅能结百十个花生果子,红薯个头犹如儿童头颅。他喜爱钻研,将槐花、枣花采集酿制成蜜,将花生碾压提炼成油,又将油、蜜分装成坛罐,时常赠送乡民。人们都称他为“豫北小农”。 槐花蜂蜜 “豫北小农”还精通道法,道友聚汇,他与众道们切磋农艺,比弈道法。他的农事经纶,四海传播,耕植秘笈,惠及四方,酿造之术,独具匠心,他乐善行好,久负盛名。邱处机见他是位可塑之才,便想点他成仙,待日后自己离开时,此地交他善事农耕,庇佑乡民。 一日,邱处机邀仙界真人和“豫北小农”来尚观共进午餐。到了中午时分,邱处机“豫北小农”坐候许久,仙界真人迟迟未来,邱春机出尚观接看,只见仙界真人背一物囊从东面缓缓而来,至尚观,二人私语一番,携手进了尚观的前殿大厅。坐下后,仙界真人将背物打开,放于菜席间。三人边吃边谈,邱处机和仙界真人不时地撕着真人捎来的食物,吃得津津有味,满嘴油香。 菜足饭饱之后,仙界真人正要起身离开,“豫北小农”附在邱处机耳边,低语道:“席桌之上,那位朋友捎来的,分明是婴儿断腿,你俩何故吃的津津有味?” “那不是婴儿之腿,那是催化你脱靴成仙的圣物仙食,只是天机不可泄露,你有慧根,但还没有慧眼,日后,载多些修道吧,我定会助你一臂之力,此方黎民农事,就全劳你了。”邱处机惋惜地说。 “豫北小农”闻听此言,深感遗憾,随机想撕一块去吃,可惜仙界真人已飘然离去,餐桌上,早已空空如也。 直到明昌二年(年),邱处机在磻溪、龙门苦行苦修13年后,异乡漂泊,让他茫然无措,他念想故乡栖霞滨都里村的无忧无虑生活,生了东归之心。 邱处机在东归栖霞途中,再次来到尚观,传授给了“豫北小农”许多的延生之理,那些养生妙言,直到现在亦然被现代医学推崇为医经。 据传,这是邱处机最后一次来后安村尚观,这一次,他亲自携“豫北小农”去后赵湖化斋,在后赵湖的一大户人家门前,点化了“豫北小农”脱靴成仙,了却了他多年心愿。 槐花芬香 邱真人走后,“豫北小农”秉承师祖教诲,勤勉修道,耕植田林,传道授法,恩惠乡邻,此一方黎民百姓开始大面积种植槐树枣林,沙田上,花生绿幽葱茏,沃野百里。直到现在,在民寨、杨店、许村、王庄及内黄境内仍有多处枣林;在北留村,如今的槐林依然荫翳茂盛,春天里,槐花芬香,十里之外,就感到有槐香扑面而来。 此后,后安村一带,长春观周围的西河京、民寨、周街、前安,一直风调雨顺,从没有下过大的冰雹,一次小的冰雹,全下在了长春观内,长春观院墙外,没有一颗庄稼遭受天灾,庄稼年年颗粒归仓,家家户户,仓盈囤满。百姓们都说:后安村,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人们幸福安康,蒸蒸日上,有“豫北小农”和丘处机的功劳。 丘处机与成吉思汗 在年邱处机应召拜见成吉思汗的途中,沿路风土人情大异于汉域,时至今日,此一路也是戈壁荒漠,险滩峻岭,为劝说帝王的杀戮征伐,为天下苍生挣得一线生存活路,邱真人,奋然西行。途中,同伴人因路途劳顿,客死他乡,皆潇洒通脱,生者如寄,死者如归,感慨人生不过是一场繁华大梦。如此的孜孜前行,邱真人感召信徒来访,送别故人,结识新友,天垂异象,风雨如期。光阴荏苒,历经两年西行到达终点。 邱真人在面圣前夜,回顾漫漫的一路西行,支撑年过古稀的他如此执着面圣,是一腔怜悯天下苍生的慈悲之心,是渴望阻止滔天血海的杀伐之念。正是邱真人这颗为百姓着想的柔软之心,在血雨腥风的战乱中,支起了一道坚韧的结界,夯实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石。 公元年农历七月三日,燕京城下了一夜大雨,长春宫后的一座小山和御赐的太液池被洪水冲毁了,池中由众善士放生的鱼鳖等,全被洪水冲走。邱处机叹曰:“山崩池枯,鱼归河海,返其本来处。我要和它们一样走了!”七月九日邱处机留颂曰:“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没水常闲。微光见处跳乌兔,玄量开时纳海山。挥斥八纮如咫尺,吹嘘万有似机关。狂辞落笔成尘垢,寄在时人妄听间。”然后,他登坐葆元堂对弟子们说:“当年丹阳师兄说,将来我教会必将有大兴盛,今已应验。我现在辞世没有遗憾了。” 丘处机对众人作了嘱咐后,闭目而坐,不再说话,此时,堂内,百物反光,古灵聚现,祥瑞气象缭绕,异香满室,丘处机升天而去。不多日,传来成吉思汗也于第二日驾崩的消息,蒙汉百姓都甚感惊奇。 丘处机西行万里劝大汗 每逢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之时,总有道家高人出山,扶国运之将倾,拯黎民于倒悬。全真教掌门邱处机中、晚年时代,正值蒙古崛兴,铁骑纵横,杀戮惨重的战乱时代,作为一位方外高人,本应淡看天下兴亡,皆事随缘,颐养天年,邱处机70多岁时,仍不辞风霜,万里西行至阿富汗兴都库什大雪山面见成吉思汗,劝其敬天爱民,不要再行杀戮。 邱处机在尚观的那段岁月,给这里的人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邱处机仙逝后,后安村,为了纪念他,将尚观改为了长春观。 如今的长春观,庭院深深,古树葱茏,前后殿,雕梁画栋,碧瓦飞甍,晨钟暮鼓,禅香缭绕,香客如织,信民如云。此处幽深,溢满了古灵,经了流年,受过风尘,仙人的道法,依然恩泽众广,惠及乡邻。 故事情节讲述:李运发 部分草稿提供:采国增采新长 村中采访,座谈的有:采红占采自川李运发李文雨 村支部书记:采红占 村委会主任:采自川 文字审定:朱英盛 编辑撰稿:刘红粉 :每一个村庄,都有一段厚重的历史。白道口镇《一村一故事》编辑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实地采访、深度挖掘、汇编整理,将还原出村庄古老的历史文化,再现古镇的历史之繁华。精彩故事,精彩不断纷呈,欢迎北京如何安全治疗白癜风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
|